陜西中學教師資格: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知識
- 時間:
- 2021-08-07 10:18:31
- 作者:
- 戈老師
- 閱讀:
- 來源:
- 陜西教師資格網





一、班杜拉的經典實驗:波波玩偶實驗
波波玩偶實驗是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于1961年進行的關于攻擊性暴力行為研究的一個重要實驗。在該實驗中,班杜拉選用兒童作為實驗對象,因為通常兒童很少有社會條件反射。班杜拉試圖使兒童分別受到成人榜樣的攻擊性行為與非攻擊性行為的影響,然后將這些兒童置于沒有成人榜樣的新環境中,以觀察他們是否模仿了成人榜樣的攻擊性行為與非攻擊性行為。結果發現,目擊攻擊性成人榜樣行為的被試,試圖模仿或實施類似的攻擊性行為,即使榜樣不在現場。波波玩偶實驗對于班杜拉研究觀察學習、創建其社會學習理論起了關鍵作用。
二、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1.交互決定論
班杜拉反對環境決定論和個人決定論的觀點,他認為,個體、環境和行為三者都是作為相互決定的因素而起作用的,它們彼此之間的影響都是相互的。強調在社會學習過程中行為、認知和環境三者的交互作用。比如:小明上課舉手回答問題,得到了老師的表揚,后續更有可能發生舉手的行為。在這其中,上課舉手屬于小明的行為,老師表揚屬于環境刺激,小明知道自己舉手可以獲得老師的表揚則屬于認知。
2.觀察學習
觀察學習,又稱替代學習,是指通過對他人及其強化性結果的觀察,一個人獲得某
些新的反應,或者矯正原有的行為反應,而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者作為觀察者并沒有外顯的操作。例如:A同學看見B同學舉手發言獲得了老師的表揚后,也開始變得積極熱情地舉手發言,并且更加專心認真地聽講,此時A同學對B同學的效仿就是觀察學習。我們通常把被學習的對象叫做榜樣,當我們所觀察的榜樣做出某種行為獲得好評與獎賞,觀察者就會模仿學習;當榜樣做出某種行為得到了批評與懲罰,觀察者就會告誡自己避免做出相同或類似行為,以免受到同樣的批評與懲罰。所以在考試時,遇到榜樣學習相關的題目,便可考慮觀察學習,如身教重于言傳、上行下效等。
3.強化的分類
直接強化:觀察者因表現出觀察行為而受到強化。這是一種他人表揚直接作用于自身的強化方式,如:小明在幼兒園幫老師掃地,而受到老師的表揚,這樣會增加以后他掃地的頻率。
替代性強化:觀察者因看到榜樣的行為被強化而受到強化。如:小強在看到小明幫老師掃地而受到表揚后,他也跟著小明一起掃地,因此他也受到了表揚。我們常提到的成語“殺雞儆猴”,其實就是一種替代性強化。
自我強化:人能觀察自己的行為,并根據自己的標準進行判斷,由此強化或處罰自己。這是一種自我評價或監督性的強化方式。如:我給自己設立一個小目標,并且規定這個目標要在一定時間里完成。在時間到達后,自己去看有沒有完成這個任務,并作出評價。
以上就是陜西中學教師資格: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知識的相關內容,若想了解更多關于陜西教師資格考試的相關資訊,如考試資訊,報考指南、常見問題等,歡迎關注陜西教師資格網。www.njqugang.com
免費領取教資筆試/面試/普通話備考資料> >